数字化“三元双向”循环模式 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市 “三元双向” 循环农业模式,在“东数西算”产业集群发展的助力下,正在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数字化“三元双向”循环模式,融合了技术进步和大数据要素,具有更为透彻的感知、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智能化的特点,使农业系统更加高效、紧密、智慧,推动农业与环境更加和谐发展、可持续,给我市农业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新模式、新业态、新机会,将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加快庆阳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发展数字化农业,是在农业农村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庆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庆阳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庆阳“挑大梁、作标杆”的要求,坚持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农业产业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增长迅速。一方面,深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大力发展 “三元双向”现代生态低碳农业模式,引领带动全市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庆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另一方面,围绕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坚持“大通道链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但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仍然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生产数字化程度不高, 资源循环体系仍不健全、从业者数字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深度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农业的有效手段,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三元双向”循环模式发展中,对于激发种养菌产业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全面进步等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加速乡村全面振兴步伐,抓住数字红利释放机遇,有必要积极布局谋划,推动“三元双向”循环模式数字化。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思想引领,加大理论和机制创新力度
理论创新方面,支持市内外陇东学院、农科院与顶尖高校等机构加强理论研究与合作,根据市情实际,攻关农业经济、大数据、食用菌、资源循环利用互相结合发展的研究课题,为新技术的扩展应用奠定理论基础。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我市龙头企业联合打造符合庆阳实际需求的应用场景,注重调动广大农民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让“农业云”平台用起来、循环农业活起来,加速农业生产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探索发展农文旅融合、智慧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系统规划设计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经济和农业技术管理系统,在技术研发、数据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性改革,促进数字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职业化农业人才、社会资本以及小农户和大市场、农业产业和自然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大融合,确保数字农业建设和数字化全产业链优化提升顺利进行。
二、聚焦产业数字化,促进种养菌产业多元共兴
种植业领域,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高标准农田政策机遇,全面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等技术,加强智能日光温室物联网示范应用,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状况,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种植管理,促进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运用,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9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42万吨;养殖业领域,加强肉羊、肉牛、生猪、肉鸡产业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畜禽生产的实时监控、指导和调度,不断提升现代畜牧业科技水平。支持养殖龙头企业应用智能化精准饲喂机器人和精准饲喂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投料、自主饲喂;在食用菌领域,提高数字化菌棒生产水平,利用数字农业技术,如自动喷水、通风、自动、调温等,提高单位产量和优质菇率。支持企业研究食用菌提取技术,开发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多层次的食用菌产品结构。
三、紧扣纽带强联动,筑牢资源循环数字体系
在收储运建设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网络动态管理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实现种养菌结合下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果木、秸秆资源利用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农业种植模式,推动现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收储运站点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生产数据互通共享,推进果木、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和基料化转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方面,大力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升畜禽粪污收集、贮存、输送、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组建有机肥生产联盟,采用网上订单、签订协议等形式,推动大型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散养户等,与食用菌生产基地建立稳定供需关系,实现畜禽粪便肥料化、基料化利用;在菌糠菌渣资源利用方面,以肥料化、基质化、燃料化利用为方向,加快补齐菌渣处理短板,最大限度促进菌渣菌糠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菌双向循环互促的“三元双向”循环。
四、秉持全产业链新思维,强化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构建农业大数据库,将各类生产要素逐步实现数字化,完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从数字化全产业链的运行过程来看,数字化全产业链将产业链全过程及生产要素转化为数据,利用东数西算“农业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全链条进行链条内外部数据采集分析、互动反馈、可视化表达、精准控制、智能决策,实现了从源头到消费的全过程精准控制和最优化管理;二是加强全产业链链主培育,以种植、养殖、食用菌及循环纽带等链主企业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不同环节连接的紧密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整体有效性。紧紧围绕链条发展的战略方向,加强产业要素集聚,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需加强链主企业与各参与主体在行动上的战略协同性,强化链主企业在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作用,与相关参与主体如小农户、企业等,共建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平台与各主体强化联系,同时形成市场反馈和各个主体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产业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外部产业环境资源与全产业链内部资源的联动优化,将气象、土壤、空气、市场信息等数据资源以及外部政策、科技、资本、土地等战略性资源导入链条中,实现全链条内外部资源的互联互通、价值互换、联动优化;三是打造庆阳的“菌菇”品牌,以文化属性为全产业链赋能。积极发展基地休闲农业,并形成食用菌文化。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大力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导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充分彰显庆阳农耕文化底蕴。
五、发挥人才驱动力,夯实数字人才基础
一是加大数字化农业人才培育的投入,促进更多生力军进入农业产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数字化农业,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数字化和专业化素质,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逐步完善数字技能培育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实时线上培训和专项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改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提高对农业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三是鼓励陇东学院和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庆阳林校等院校加大数字化农业人才培训的力度,推出无偿惠农人才培养,保障农业人才的持续性输入。四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重点围绕数字化开展专项技术应用和综合应用的培训,如电子商务、农业现代技术等,鼓励热衷数字化农业的人才主动学习相关技能,成为熟悉数字化和农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