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增收渠道 保障富民安居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今年以来,庆阳市环县认真贯彻落实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坚持将以工代赈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抓手,全面聚焦群众增收目标,精准施策,不懈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2年环县共争取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26个,投入资金5447万元,可吸纳687人就业,带动人均增收1.5万元。
一、坚守“赈”的初心,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
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内涵,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揽,以群众增收为目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就业报酬”,助推群众增收致富。一是高位推动争项目。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谋划储备了15个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群众务工人数多、综合效益好的项目,积极与省发改委对接,争取以工代赈项目4个(环县甜水镇何塬村部至宁夏石腰沟出境砂砾路工程、环县木钵镇木韩洼子村韩洼子组至八珠乡苟塬村张塬组柏油路工程、环县车道镇苦水掌集中安置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合道镇陶洼子村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投入资金2666万元。二是精准施策建项目。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和“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要求,优先吸纳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搬迁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最大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共吸纳就业423人,完成劳务报酬发放424万元,预计年终劳务报酬发放占比由15%提高到20%—30%,最大限度提升“工程赈济”功能。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对项目申报实施、用工需求、竣工验收等进行周密部署,建立分层责任机制,全程跟踪服务,强化过程监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科学统筹管项目。严格按照以工代赈项目规定,认真落实“八项制度”(法人制、合同制、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劳务报酬制、第三方监测机构验收制、群众监督制),开展项目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监管。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在县、乡、村三级进行项目公示公告,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并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保障务工群众合法权益。紧盯重点环节,实行“一月一调度”,对发现项目进展缓慢、劳务报酬发放不到位、台账资料不规范等问题及时督促提醒整改,确保以工代赈项目顺利推进、资金高效规范运行。
二、聚焦“富”的目标,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环县将后续扶持工作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22个,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一是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群众“幸福感”。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和乡村建设行动同规划、同建设、同推进,实施道路维修、管网完善、农贸市场提标等基础设施项目15个,路畅、水通、电足、网覆盖的基础条件更加完善,“三优+”暨联盟化办学、县域内医联体、医共体和“村级日间照料中心+乡镇养老院+县城福利院”服务半径辐射全部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养老等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幸福高地”正在加速建设。二是强化产业就业扶持,增加群众“获得感”。坚持把育强主导产业、促进输转就业作为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一招”,建立健全专项工作台账,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年总结,确保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全覆盖、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户均稳定就业1人以上。新建(续建)农牧业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项目5处,2020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2251万元,实施产业扶持项目17个,建成就业工厂5个,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实现产业全覆盖。新注资160万元,扶持两个易地搬迁村集体经济发展,累计投入资金900万元,带动全县村均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6.2万元。通过龙头公司和合作社就近吸纳、对口帮扶劳务输转、以工代赈开发岗位、公益岗位补充就业等方式,前7个月输转建档立卡搬迁群众1.04万人次,公益性岗位就业503人,搬迁群众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强化治理服务,提高群众“满足感”。健全管理服务体系,设置搬迁点党小组75个,在乡镇大型安置点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在县城安置区成立社区服务站1处,搬迁群众自治水平明显提升。在保持搬迁群众享受的各类补偿、补贴政策不变的基础上,跟进抓好服务,县城安置区由国有物业公司统一管理,物业费执行省定最低标准,乡镇安置点管理、卫生等费用实行零收费,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稳步推进旧房拆除,完成宅基地复垦复绿6526个图斑4233亩,为搬迁群众办理房产证4135套,登记发证率100%。坚持动态监测,对77户易地扶贫搬迁“三类重点户”,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已消除风险43户。
三、贯彻“新”的要求,持续增强群众创收致富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工作措施,高质高效推进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是持续扩大“赈”的范围。积极探索创新以工代赈方式,扩大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在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能源开发、灾后恢复重建等8个重点领域推行以工代赈,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二是持续强化“人”的技能。紧盯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和搬迁点产业技术需求,采取“边培训、边上岗”“现场传帮带”等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最大程度提升群众就业创收和产业增收能力。三是持续加大“扶”的力度。坚持一切优势资源向搬迁区域聚集,切实加大易地搬迁点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区管理、拆旧复垦、权益保障等后续扶持力度,为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安置区宜居宜业、搬迁社区治理有效总结出“环县经验”,创出“环县样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