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第五届一次会议第5号 提案的答复
马怀莲、马璐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
您在市政协第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的提案》(第5号)已收悉,经我委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全市共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4554户63378人,建设集中安置区290个,集中安置12319户54433人,分散插花安置2235户8845人;另外同步搬迁非建档立卡户1127户4033人。截至2019年9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当年11月已全部搬迁入住。通过实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致富门路得到了有效拓宽,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截至2020年底,易地扶贫搬迁户与其他贫困群众一道脱贫,同全国一道完成了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十四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工作为后续扶持。
二、当前主要工作
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主要涉及稳定就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省发展改革委针对后续扶持工作建立了月调度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底专门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调度系统,全面掌握后续扶持各方面工作。
您提的在安置点设置公益性岗位、建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在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或发展产业园区等建议均属于后续扶持产业就业扶持、社区治理的范畴。从2021年全年调度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1. 稳定就业方面。始终把就业作为根本之策和关键之举,逐户摸清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和意愿,建立到户就业台账和定期跟踪调度机制对搬迁户产业发展和就业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做实就业技能培训,狠抓劳务输转,完成劳动力培训10079人,输转14368人,实现了有培训输转意愿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应培尽培、应输尽输。深入挖掘安置区护林、护路、保洁等需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就业1240人。积极扩大就地就业容量,在安置区周边新建产业园区8个、扶贫车间7个,吸纳搬迁劳动力1299人。2021年底,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共计13405户38024人,通过组织劳务输转、扶贫车间带动就业、周边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等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实现就业13405户26713人,实现户均1人就业目标。
镇原县利用惠达家园现有的商业资源创建了镇原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示范基地,有4个扶贫车间落户投产。城关镇、孟坝镇在两个大型安置区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或网络招聘等方式,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同时,强化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做优做强“陇原妹”等劳务品牌,逐步提高劳务输转的精细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全县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家庭3734户10459人,实现就业3734户6803人,其中:劳务输出就业4572人,扶贫车间就业58人,周边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就业196人,公益岗就业343人,自主灵活创业就业1634人。各乡镇在设置公益岗位时,优先考虑搬迁群众,各安置点在设置公益岗位只针对搬迁群众。
2. 产业扶持方面。按照“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和“四区四带”总体布局(北部肉羊、奶山羊产业区,南部肉牛产业区,以镇原为核心的肉鸡产业区,以西峰为核心的生猪产业区,以及饲草产业带、苹果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瓜菜产业带),谋划到户或集中种养产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带动、农牧业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扶贫车间、村级集体经济、光伏电站、冷链物流园等后续产业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3.77亿元,全市14554户搬迁户除25户特殊情况外,其余14529户全部落实产业扶持。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带贫减贫长效机制,创新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引导企业和合作社采取“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社务工”等方式直接带贫,为贫困户提供农资、技术、防疫、农机等服务;采取“土地托管、劳务托管、订单托管、户托社养”等形式,解决无劳力贫困户产业发展问题。先后引进培育中盛、圣农、海升、正大等龙头企业121家,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股合作社434个,带贫10242户55034人。
镇原县根据各安置点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条件和搬迁户自身发展能力,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配套支持政策;将各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全县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建立到点到户产业扶持发展台账,做到符合条件的群众产业全覆盖。
3. 完善提升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方面。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配套完善水、电、路、气、网、暖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新建和改扩建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全市谋划各类“提升”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1.67亿元,当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全力提高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水平,有效保障搬迁群众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4. 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方面。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会和居(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社区组织体系,建成6个社区,成立基层党组织4个,成立社区自治组织8个,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治水平。加强搬迁群众培训和感恩教育,围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扎实开展治理高价彩礼、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送政策、文艺演出进安置区活动58场次,促进搬迁群众逐步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14554户搬迁群众全部拿到了不动产登记证书,搬迁群众吃了“定心丸”。
镇原县成立的城关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站、马渠镇路洼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站、孟坝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站,负责各安置点日常服务管理工作。镇原县各安置点所在村支部成立防汛应急小组,根据县级提供的灾情预警,及时处置灾情,负责日常安置点安全情况排查,建立消防管理制度,防止出现火灾隐患点,确保安置点人员财产安全;开展了新冠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防汛减灾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粮食科技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戏曲展演和建党100周年文艺活动,营造了健康安全、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重点工作,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强化资金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再次感谢您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您抽时间到各县区走访了解“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情况,感受工作成效。请您继续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庆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3月30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